首页学校概况校园管理校务公开课题研究教师团队学生天地特色品牌
规划课题
基础信息
学习资料
研究过程
研究成果
小课题研究
基础信息
学习资料
研究过程
研究成果
基础信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规划课题
省教育学会课题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8/09/14  发布者:江萍  浏览次数:;

一、课题的提出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落实立德树人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着重指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且“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可见,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显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影响。 站在为国家培育更符合时代要求人才的角度上办学是我校百年多来办学的宗旨。我校创办于1906年至今已经有整整11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创办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痛后,清政府变法自强,兴洋务、办学堂之时。创始之初,借得山塘街中段的丁公祠一隅,为办学而呼号奔走的先辈们留下了“志洁行芳”四字为校训,镌刻于师生天天必经的门楣之上,以此砥砺众人。可以说“志洁行芳”四字承载了当年的仁人志士对于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关切,寄托着前人对于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积淀了一种锐意革新、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今,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彼此交流和碰撞日益激烈的世界局势下,国家发展需要为振兴中华、强国富民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实现人才强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赋予“志洁行芳”百年校训新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先辈们办学的优秀传统,从而发扬自强创新的校训精神,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据此,我校提出了《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为了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素养,我校已经进行过一些相关的探索和研究,例如:举办少年军校、实施国防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堂学习有效性研究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教育资源,立足校园文化特色,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开展实践性的研究,积淀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我校教师在“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精神的引领下,认真学习《落实立德树人意见》和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理论,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而获得弘扬和创新百年校训内涵的规律性认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方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能促使我校教师基于对“核心素养”理论的逐步深化认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对“志洁行芳”校训思想的理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水平,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高度去优化德育和学科教学目标和行为,切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自主探究、乐学善学、实践创新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引自《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家》杂志记者专访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2015年12月号])也“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引自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刊于《中国教育报》2015年04月01日) 2.志洁行芳:“志洁行芳”出自《后汉书•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意为志向高洁,品行端正。在本研究课题中,着重强调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总体框架》)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志洁”指学生拥有社会和文化自觉,实践创新,勇于探究;“行芳”指学生拥有自主发展的意志,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3.校训内涵创新:在本课题中的校训创新是指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和精神,对我校“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的内涵加以丰富和创新,并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实践、讨论、验证、探索和完善,逐步形成新的创新诠释,为传承百年“志洁行芳”的校训精神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 三、理论假设和依据 (一)立足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对“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的内涵作出创新诠释,既能给百年校训注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活力,又能为学生发展提出具体的努力目标。 1.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落实立德树人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见中指出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回答当今时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016年9月,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总体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分解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表现、18个基本要点,作为我们国家现阶段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以此为教育教学开展活动的准绳,据此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开发课程资源,健全课程改革机制。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的要务,也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的文献已把文化对发展国家、教育人民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诠释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它必然具有形成这一文化的价值取舍的社会性功能。当一所学校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一种共同的理想追求、行为准则和理念氛围时,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上下共同的文化诉求,由此学校文化就有了形成的基础并体现在包括办学思想、教育品牌、校训校风、教学风格、管理理念等等方面,学校文化、尤其是校训所倡导的思想会自然地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对学校中的每个人员怎样去为人处事做学问更具有诲人不倦的鞭策作用。 3.文化发展的活力,就在于不断地自我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文化创新的价值所在。学校是传承文脉,创造文化的场所,一所学校的校训则是对学校文化发展内涵的高度凝练。所以立足核心素养,重新诠释校训内涵可以为“志洁行芳”百年校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它既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节拍,又符合学校发展的需求,更能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可教、可学、经由后天学习可达到的具体的努力目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弘扬“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精神的德育活动,既是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需要,又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了实践性原则,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我国有立德树人的传统。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不是有了才做,而是经常做才有。” 3.小学生的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德育精神的领悟和理解主要不是靠老师的反复讲解和告知而形成的,而是通过他们亲自经历不断的观察和正确行为实践而逐步加深对“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德育精神的认识,并积淀着切身的体验到一定的程度才形成的。” 4.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弘扬“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精神的德育活动,能够有效改变以往满足于说教式德育工作的低效方式,使这一弘扬和创新百年校训精神的德育活动能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方式,由此就能取得课题研究预期的教育成效。 (三)将培养核心素养贯穿于学科教学改革之中,既能为“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内涵创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蕴意,又能为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指明新的努力方向。 1.吉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在《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因此,校长和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可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十分具体又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以跟上课程改革的进程。 2.依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精神和要求,“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的内涵已不仅只限于德育方面,它理应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有机地渗透、融合进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内涵创新不断赋予新的蕴意,这也是我校“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实践的本意之一,也更是我校深化课程改革新的努力方向。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教育部《总体框架》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精神和要求为指导,通过对“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的实践研究,致力于丰富和创新“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的内涵,并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实践、讨论、验证、探索和完善,逐步形成新的创新诠释,为发扬“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精神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以推进我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并促使教师牢固确立“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切实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加深对校训创新内涵的理解,提高创新校训内涵的自觉性;同时,为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内涵创新的研究 研究要点:追溯我校“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的历史渊源,厘清百年校训当初倡导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以核心素养的精神、要求为指导,审视其中与新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一致之处,挖掘其中与新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相近且可“嫁接”新时代精神的节点;以“生本”思想为指导,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出发,构建体现核心素养精神、要求的“志洁行芳”内涵主体框架和延伸脉络,逐步生成具有创新性的并可落到学校德育和学科教学实处的内涵诠释,从而赋予“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富有时代气息和学校教育特色的生命活力。 子课题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弘扬“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精神的德育活动研究 研究要点:将体现核心素养精神、要求的“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中具有德育导向的精神具体化为不同年段学生的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系列德育活动,以促进学生不断获得践行校训精神的亲身体验,由此促使其加深对“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德育精神的理解,并将这些体悟逐步积淀、内化为其受益终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子课题三、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体现“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精神的教学活动研究 研究要点:将体现核心素养精神、要求的“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中与不同学科教学有关的精神、要求有机地融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科学地渗透到教学内容、要求和过程之中;着力推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促使教师牢固确立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观,真正把践行校训精神与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切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对“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的体验和领悟,从而为充实校训内涵创新蕴意提供既富感性又具理性的精神财富。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意见》、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其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理论、科研信息,加深对“核心素养”及理论的理解,帮助课题组研究人员获得创新“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内涵的启示,用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紧扣三个子课题的研究要点,抓住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校训内涵创新展开研究。同时,从德育、学科教学两个方面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探索,并进行阶段性的反思,以求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做到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成果的品位和价值。 3. 个案研究法:联系德育、学科教学两个方面贯彻“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的探究实践,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收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进行过程性的描述和归因分析,对教师的活动设计和心得感悟进行规律性的梳理和提升,以求对课题研究的成效以及进一步充实校训内涵创新蕴意提供实证性的案例。 4.经验总结法:以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精神为指导,结合百年校训内涵创新的探究实践,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以获得合乎校训创新内涵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和相应的规律性认识,使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推广意义和可借鉴的价值。 (二)研究对象:“志洁行芳”百年校训以及本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实施步骤(2017年10月—2020年6月)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9月) 1.确立主课题,完成选题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申报工作; 2.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子课题研究要点和计划; 4.健全学习交流制度,进行课题研究前的相关培训。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20年2月) 第一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12月) 1.追溯“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的历史渊源,厘清百年校训当初倡导的思想内涵。 2.认真学习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精神和要求以及其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理论、科研信息,以求获得创新“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内涵的启示。 3.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出发,构建体现核心素养精神、要求的“志洁行芳”内涵主体框架和延伸脉络,初步生成具有创新性的并可落到学校德育和学科教学实处的内涵诠释。 4.将体现核心素养精神、要求的“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中具有德育导向的精神具体化为不同年段学生的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系列德育活动,注意收集相应的活动设计和学生发展典型案例。 5. 各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从本学科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研究小专题,确定研究目标,制订研究计划,积极、有序、务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将体现核心素养精神、要求的“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中与不同学科教学有关的精神、要求有机地融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科学地渗透到教学内容、要求和过程之中;着力推动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重点探讨如何践行校训精神,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收集相应的典型案例。 6.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定期举办专题研究沙龙,针对性地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利用集体的智慧,推动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7.提倡教师联系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随笔和论文。 中期汇报阶段(2019年1月—2019年2月) 1.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精神对“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内涵创新以及践行校训内涵创新精神开展的德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结合典型案例的归因分析和初步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进行阶段性总结。 2.组织课题研究中期汇报,邀请专家进行评议,听取专家的研究建议。 第二阶段(2019年3月—2020年2月) 1.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修订子课题研究计划,确保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明确后阶段的研究任务; 2.修订、完善“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诠释。 3.德育、学科教学课题深入进行研究,并继续收集和积累典型案例。 4.继续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定期举办专题研究沙龙。 5.鼓励教师联系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随笔、案例分析和论文。 6.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汇总、归类和整理。 (三)结题鉴定阶段(2020年3月—2020年6月) 1.“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诠释完稿。 2.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3.总结学校德育工作、教研组、备课组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研究践行“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的实践成果,编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成长典型个案汇集。 4.汇编各学科教学小专题的研究成果(学科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研究论文); 5.汇编课题研究的其他过程性资料; 七、主要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志洁行芳”百年校训创新内涵诠释文稿; 3.践行校训创新内涵德育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德育活动及相关活动设计、典型案例; 4.践行校训创新内涵,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质课教学设计和观摩展示以及典型案例; 5.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成长典型个案汇集; 6.课题研究人员的优秀教育随笔、案例分析、论文汇编。 八、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组主持人:许缨 策划、组织、统筹、指导 课题组副组长:江萍 策划、协调、管理、研究 子课题一组长:沈小婷 子课题二组长:李文奇 子课题三组长:李培 参与研究成员:李珺、朱宏、朱慧琪、陆芸、丁艳红、唐筱烨、罗文丹、吴伟勤、黄翠益、徐童、朱磊 九、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教育部2016年9月13日发布 [2]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教基二[2014]4号 [3]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家》杂志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2015年12月号) [4]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钟启泉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日第7版 [5]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史宁中 《中小学管理》2016年2月刊 [6] 《教育文化学》 郑金洲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出版 [7] 《践行校训精神 构筑校园文化》 方海涛 王骥东 《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7期 [8] 《从校训谈学校文化建设》 林加良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年第01期

       下一篇:省教育学会课题开题论证备案表

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896号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校务公开 | 学科科研 | 教师风采 | 学习园地 | 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