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概况校园管理校务公开课题研究教师团队学生天地特色品牌
教师风采
语文学科工作室
数学学科工作室
英语学科工作室
综合实践学科工作室
班主任工作室
班主任工作室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团队 > 班主任工作室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 殷姿君
发布日期:2013/09/01  发布者:江萍  浏览次数:;

摘 要: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其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创造教育的目的、条件及方法,有助于当前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造力 近年来,创造教育的理论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博采众长,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创造教育”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标志着一个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称“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江泽民同志曾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的那些富有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二、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 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早在1927年,他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可以这样说,“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又说,教育者也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 三、创造教育实施的条件 陶行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目的,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民主化”和“劳力上劳心”。 (一)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他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跟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绝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由以下原因。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陶行知号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和了解爱迪生那样去宽容学生,了解学生,宽容与了解是教师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桥梁。 (二)在劳力上劳心。这也是陶行知倡导的实现创造教育的条件之一。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即: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他认为前三种都不能实现创造教育,只有第四种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他说:“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经;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弃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而劳心与劳力并重的人则是心与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所以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因此陶行知指出,“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是立在同一的哲学基础上的,这个哲学基础便是劳力上劳心”。由此可见,陶行知的教育,就是要把劳心者、劳力者及劳心兼劳力者转化为劳力上劳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创造教育。因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四、创造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以既勇于百折不挠,大胆创新,又善于坚持真理、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躬行于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编出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育才学校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撕掉束缚儿童创造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的层层裹头布,让儿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让儿童“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界、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首先先生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1924年,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发明创造的起点就是问;解放儿童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不同的专业组。育才中学施教的原则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1941年6月,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一文中,论述了他在育才学校所实施的有关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1)采用民主集体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推行集体的“五路探讨”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2)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1941年6月,他提出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进行四大创造活动即: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这种注重集体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念中已含有了许多诸如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陶行知之所以注重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他认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不是自发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而自觉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 第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知疑解疑的能力。知疑解疑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1)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2)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3)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4)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6)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7)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 陶行知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不仅表明儿童消极被动,学而无益,不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上一篇: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黄翠益       下一篇: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黄翠益

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896号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校务公开 | 学科科研 | 教师风采 | 学习园地 | 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