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概况校园管理校务公开课题研究教师团队学生天地特色品牌
规划课题
基础信息
学习资料
研究过程
研究成果
小课题研究
基础信息
学习资料
研究过程
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规划课题
2015年1月主题:“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探究”研究活动
发布日期:2016/01/12  发布者:课题组  浏览次数:;

姑苏区课题研讨活动记录表

2015 ~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

活动主题

20151月主题:“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探究”研究活动

活动时间

2015112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课题组老师

活动目的

为了促进我校数学教学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促进教师优秀教学经验的推广与交流,经研究决定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探究研讨活动。

活动安排
(发言记录)

活动流程

(一)听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尤琪老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

(二)评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数学老师和课题组老师一起评课。

尤琪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能从简到繁层层递进展开教学,概念教学从基本单位切入,最后过渡到概念的灵活运用。尤老师的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功能齐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尤老师的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充分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教学中操练形式多,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探讨(地点:多媒体教室)

1、分享论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要求与建议》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2、与会教师结合各自在教学中的做法,谈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

活动评价及反思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大家感受到数学的概念教学需要多种形式有效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示范、操练有助于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扎实教学必须把英语学习落实到每堂课、每次练习中,让学生把握住每次英语学习的机会,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花更多的精力,精益求精地去设计教学活动并完成每项任务。

活动系列材料

附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初步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的物体,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 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

1.故事引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古代,人们都是运用身上的手掌、手指、脚掌等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长度。有位裁缝师傅用手给顾客测量了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长度四拃,就让徒弟去做了,徒弟认认真真地也用自己的手量出四拃做好了衣服,可是顾客穿在身上,却太小了,咦,明明也是四拃呀,怎么会太小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徒弟的手比师父的小。

师:标准不统一可真麻烦,如果有什么就好了。

生:尺!

师:对呀,“尺”这个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和交流带了很多的方便。

二、 观察直尺

1.认识各种尺

师:你见到过哪些尺呢?

生:三角尺。

生:直尺。

生:米尺。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尺。(课件出示:卷尺、皮尺、米尺、三角尺、学生尺)这些尺在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找出共同点。

师:小朋友们拿出你的直尺,和屏幕上米尺的一部分比一比,它们上面都有什么?生:都有数字。

师:你直尺的数字从几到几?

生:015

生:018

生:020

师:看来每把直尺都是从数字0开始,还有什么?

生:小竖线。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竖线也叫刻度线,对齐0的这条刻度线就是0刻度线,用手指指你直尺上的0刻度线。板书:0刻度线

师:在我们的直尺上都有这样的字母——cm,知道这里的“cm”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厘米!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cm)。

三、认识1厘米

1.看看1厘米。

师:看屏幕,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闪烁1厘米)小朋友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指一指1厘米吗?

生在尺上指出1厘米。

师:直尺上除了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是1厘米,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厘米?

生:刻度1到刻度2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刻度2到刻度3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生:刻度4到刻度5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师:要是直尺无限制地延伸下去,说得完吗?简单一点怎么说?

生: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真厉害!板书:1大格 1厘米

2.比画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画比画。直尺上,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保持不动,再轻轻抽出直尺,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仔细观察,1厘米怎么样?

生:很短!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厘米是长度单位。

3.想像1厘米

师:记住1厘米的长度了吗?好,松开手,闭上眼睛,你脑子里出现1厘米长的线段了吗?睁开眼睛,再次用两个手指比画你想到的1厘米的长度,然后跟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看你比画地准不准。如果不准赶快进行调整。

4.寻找“1厘米”

师:其实我们周围有不少物体的长度跟1厘米是差不多的,对照头脑中的1厘米,你想到了哪个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

生:大头钉钉子的长度。

生:铅笔露出的笔芯长度。(课件出示大头钉钉子长1厘米,方格本一个方格的边长1厘米,食指的宽度1厘米,铅笔露出的笔芯的长度1厘米。)

四、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2厘米呢?在直尺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

生: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师:为什么?

生:里面有两大格。

师:具体说说哪两大格?

生:从刻度0到刻度1是一大格,就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一大格,又是1厘米,合起来就是2厘米。

师:用小手对好自己的直尺比画2厘米的长度给你的同桌看。

师:你还能很快找到5厘米吗?刻度几到几?

生:刻度0到刻度5。有5大格,51厘米。

师:10厘米呢?

生:从刻度0到刻度10。有10大格,101厘米。

学生可能不是从刻度0出发的,也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数,重点是让学生说清有几大格,是几个1厘米。

师:你发现什么?

生: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生: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刻度到大刻度,大数减小数的差就是几厘米。

师:是呀,数学就是这么简单!

补充:你能在直尺上指一指7厘米吗?刻度2到刻度9是几厘米?刻度4到刻度几也是7厘米?

五、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1、量一量蜡笔的长度。

师示范,把蜡笔的一端对齐0刻度线,然后把直尺放平,和蜡笔的边重合,另外一端对在刻度8上,就是8厘米。

板书:量:一端对齐0刻度线 重合

学生在书上尝试测量。

2、测量线段的长度。

指名学生边演示边说步骤。再让学生自己在书上量一量。

3.判断哪种量法正确。(想想做做1

师:小朋友在量的时候,小动物们也忙开了,你认为谁的量法是正确的?

生(齐):小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猴没有把长方形纸的边对齐直尺的0刻度线。

师:那小猫的不是对齐0刻度线了吗?

生:他的直尺没有放平。

4.小结量法。

师:那你想提醒小朋友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生:物体的一端要和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

生:直尺要和物体的边重合。

5、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正确的测量了(想想做做5)。

长方形长边和短边的长度。

师:想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几厘米,我们应该——用直尺量

先请学生演示测量长方形的长边,说一说步骤。

再请学生独立测量长方形的短边。交流结果。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出示三角形,学生独立操作,交流。

6. 认识大约8厘米.(想想做做3

师:刚才咱们看的,量的都是整厘米,现在请你量一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

红色线段比( )厘米长一些,蓝色线段比( )短一些,他们都接近( )厘米,都可以说大约( )厘米。

六、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4厘米长的线段。

师:小朋友们会量线段了!那你们会画线段吗?我们一起来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观察书上的图,他是怎么画的?

生:手掌按住直尺,直尺放平,先对齐0刻度线画一个端点,再从04画一条线,最后在刻度4上面再画一个端点。上面可以写上4厘米。

小朋友们也来试试看,画一画吧。

2.画出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想想做做7

师:再请小朋友们画出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先想一想要画几厘米。

师:你准备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

师:同桌检查。

七、估计物体的长度(想想做做4

师:其实不仅咱们的身边有尺,咱们的身上也藏着尺呢!

1.量一量手掌的宽。

师:手掌的宽度就是一把尺,我们来量一量大约是几厘米。注意量手掌的最宽处。

学生交流。

2.量一量一拃的长。

师:伸出拇指和中指,尽量伸长,这两指之间的长度叫做一柞,这是我们身上的另一把尺,你的一柞大约是多少呢?量一量吧。

八、巩固练习。

1、比一比。(想想做做2

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它们的差,也可以直接量出两条线段相差部分的长度。

2、下面的线段各长几厘米?(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说清楚怎么看出每条线段的长度的,要明确: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九、课堂总结

师:咱们这节课认识的是(厘米),你有什么收获?

生:知道1厘米有多长。

生:知道了0到几就是几厘米。

生:我还会量物体的长度了。

生:我知道了我的手掌宽7厘米。一拃长12厘米。

师:厘米啊,真是无处不在,你瞧!它藏在毛巾上,它躲在浴帘中,它钻在垃圾袋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你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

 

上一篇:2015年3月主题:追寻教学智慧,探索有效教学       下一篇:2016年1月主题: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晨会课有效教...

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896号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校务公开 | 学科科研 | 教师风采 | 学习园地 | 特色品牌